当前位置:首页>>残疾人风采

【自强风采】这位“魔术师”不一般薄薄的竹篾在她手中纷纷“生花”


黄素娥正在编织竹编制品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竹子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在中华大地上承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竹编,就是其中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竹编工艺,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

来自柳州市里雍镇长沙村的黄素娥坐在小板凳上,又开始了编织竹编,薄薄的竹篾,在一双布满老茧如穿花蝴蝶一般,不一会儿一个个圆的、方的、甚至还有三角形的竹篮底部都在她面前“闪现”,活脱脱一个“大魔术师”。



黄素娥竹编作品

说出来大家可能”大跌眼镜”,这位“魔术师”竟然是一名79岁并身患残疾的老人——“非遗传承人”黄素娥。她因为自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对壮族竹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跟着家中老人学习竹编编织技术。热爱竹编的她,经常一干就是大半天,竹篾的毛刺常把她的手割破,但她丝毫不觉得辛苦,正是因为这种比常人多上百倍的付出,使得篾条在她手上有了灵气。后来渐渐地,黄素娥一个人就能编出数十种竹制品,而且质量牢靠,样式精巧。慢慢地,她在当地也变得小有名气起来,慕名而来找她制作竹编制品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如今,她仍然保持初心传承竹编手艺,并通过自己的行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竹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做竹编是一个很有艺术感的事情,从选竹、破蔑、晾晒到编织,每一步个骤都十分讲究”,黄素娥摸着一根根竹子说道。随着黄素娥的讲解逐渐深入和手中的作品逐渐“现形”,也引来了周围人的一阵惊奇的目光。 

2016年,黄素娥成为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竹编的代表性传承人。为了发扬传承壮家文化精髓,黄阿姨对众多慕名前来学习竹编技艺的年轻人毫无保留地传授竹编编织技巧。


黄素娥在教授小朋友竹编技艺

每当她看着年轻人“冒星星眼”的样子,她都会轻轻的抚摸着自己的作品感慨,竹编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做出一个又一个的竹编,也让她很有成就感。以后不管年龄再大,只要手还能动,她都会坚持编下去,永远奋斗也永远“年轻”。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