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残疾人风采

【自强风采】覃友华:轮椅上的幼儿园园长

每当覃友华坐在轮椅上,在自己创办的幼儿园门口,看着孩子们早晨高高兴兴地走进校门,傍晚开开心心地离开校园,他的心里就充满着自豪感,脸上总会露出自信而祥和的笑容。这所他历尽千辛万苦创办的幼儿园,满载着他的心血,已经伴随着他走过15个春秋了,他觉得虽然自己失去了双腿,但还是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图为覃友华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在一起

1972年覃友华出生在崇左市大新县,初中毕业后的他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带着军人的梦想应征入伍。但是命运多舛,1990年因在一次训练中发生意外,他脊柱断裂导致高位截瘫,成为一名退伍的一级伤残军人。

曾经覃友华躺在乡下低矮瓦房的床上,凝视着窗外,不断捶打着自己失去知觉的双腿,扪心自问难道这辈子只能这样躺着吗迷茫大半年后,覃友华渐渐适应了支撑脊柱的钢板,几次手术后浑身的疼痛也渐渐有所缓解,这使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渴望,特别是当他看到霍金和张海迪的故事,蕴含其中的自强不息精神更是给了他不断向前的勇气和力量。

覃友华很喜欢阅读,可是农村很难买到喜欢的书籍,他就拜托家人借遍全村各家所有的书籍,无论是文学的、历史的、诗歌的、散文的,他都看。还不时躺着摘摘抄抄,积累素材,并尝试着写一些诗歌和散文向当地的县报《黑水河》投稿。他积极向上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渐渐的圈子里都知道在边远的农村有这么一位积极乐观、笔耕不辍的退伍残疾军人,有些人自发地到村里看望他,给他送去一些书籍,他和他的爱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相知相爱的。

“路永远没有尽头,只要你愿意走。路的尽头永远是路。”这是覃友华在经历那些年人生低谷后所悟出的道理。

覃友华认为还是做教育方面的事业为好,因为这是他和爱人的特长。认准了方向,他马上和爱人一起到乡下各村屯去考察。走访中,他们发现,在周边很多农村小孩没有幼儿园可读。特别是在雷平镇振兴村的孩子们,那里距离镇上太远,村里到外面上幼儿园很不方便于是,他们下决心在振兴村借助供销社旧址,创办一所幼儿园,实现他们心中的教育梦想。

在雷平镇振兴村,覃友华夫妻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到处是杂草丛生和成堆的垃圾,门窗也破旧不堪……这又该怎么办才好可这就是他们未来的家园,是他们创业的起点,看着陈旧的供销社旧址,覃友华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反而有那么一点点兴奋,因为他的生活也许就要从这里翻开新的一页。

振兴村群众得知覃友华夫妇要来这里创办幼儿园的消息,大家都很激动,纷纷主动上前帮忙。有的开来了手扶拖拉机帮忙搬运杂物,有的清理垃圾,有的冲洗地板,有的安装床铺……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覃友华还是马不停蹄地忙碌着。到县残联咨询并争取相关政策扶持,到县教育局申请办学许可证,到乡下找木工师傅做桌椅,给门窗刷漆翻新,购置教学器材,整理学校场地,下乡宣传招生……一切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那些日子,虽然他每天都疲惫不堪,但是看到一天一个变化的幼儿园,他在想这些苦和累又算得了什么他心里既兴奋又快乐,因为他仿佛看到曙光了。因此,他按当时的心境为幼儿园起名为“兴乐幼儿园”。

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斗,2006年9月,覃友华创办的“雷平镇兴乐幼儿园”终于开园了。那一刻,覃友华激动万分这么多年来,这是他第一次有成就感虽然刚开始学校只招收到20个学生,可也是一份收获呀这已经是个很好的起步了。


图为覃友华在幼儿园给小朋友上课

经过多年的努力,幼儿园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有150名学生,覃友华开始聘请更多的老师来任教。虽然只有150名学生,但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份大大的成就了。因为他终于闯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既为当地学前教育解决了难题,也活出自己的一片天,活出自己的精彩

因伤退役后的覃友华虽然无法到边境线上保家卫国,但是,他退伍不褪色,以榜样激励自己,不断提升,贡献社会,创造自己的价值。他那种敢于直面人生的勇气和责任担当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激励着那些面临困境的人们重新振作起来,这或许也是他“守边护梦”的另一种体现吧。


打印本页